全球疫情危機下,中國企業的5個發力點
2020年的春天開始,我們面對的整個市場和環境都是我們所不熟悉的。整個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“全球經濟的新常態”,這和過去是完全不同的。
我們到底應該怎么辦?尤其是中小企業,該如何應對危機?
我是一個做微觀研究的人,我從微觀的層面來和大家探討企業應該如何應對危機。
01認知危機,并與它共處
面對危機,企業首先需要做出的選擇是快速調整認知。因為當所有的環境都不確定的時候,我們唯一可以去做的是認知這個環境,并想辦法與它共處。
認知一 與危機帶來的不確定性共處
危機下的不確定性會持續發生,我們不僅需要有直面它的勇氣,更要有認知它的能力,有與它共處的能力。
如何做到這一點?核心是改變自己。
回看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,很多企業在危機中找到了自己的發展路徑。比如阿里巴巴、騰訊、新東方、攜程、京東等企業,它們都是在非典危機中起步。這些企業在遇到所有挑戰的時候,都是盡快地調整自己,接受這種改變,找出自己的發展之路。
與很多人說“‘非典’既是挑戰又是機遇”不同,馬云自己從來不這么說。他有更高明的闡述:“非典時期,誰都不應該想到,這是一個機會,而應該想到,大家碰到什么麻煩,我們怎么能夠幫到大家!
認知二 堅定自我發展的信心
那些能夠走出危機的企業有個共同的特點,就是它們都“堅定自我發展的信心”。
優秀管理者和普通管理者的區別,也恰恰在于此。優秀管理者不會把危機或者外界環境的不確定性作為制約條件,相反,他會把危機變成機遇;而普通管理者,在環境好的時候強調自己的經營業績,在環境不好的時候強調業績受行情影響。
當危機來臨,優秀的管理者一定只把危機看作經營條件,而不是經營的借口,無論環境如何都堅定自我發展的信心。尤其是在逆境中,這些企業更能顯示出其優勢,一旦危機過去就會迎來強勁的增長。
認知三 進化應對而非預測判斷
在一個持續變化的環境里,所有人都要盡可能地不斷進化去應對變化,而不是簡單地預測判斷。
因為在巨大的變化中,影響它的維度太多,很多時候其實無法預測。如果我們不能夠進化去應對,就會變得非常被動。
尤其是此次的疫情危機,最大的挑戰在于,如何平衡疫情防控與恢復經濟之間的關系。如果要為疫情防控去做,可能很難恢復經濟;如果為恢復經濟去做,可能在疫情防控中有很大的風險。